课题组介绍

简况

       复旦大学腐蚀实验室成立于1998年,实验室成员包括主任蒋益明,副主任孙阳庭,学科带头人李劲,毕业留校教师5名,博士后1名以及在读博士生、硕士生21名。

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

       课题组成立以来,致力于以耐蚀合金为代表的各类材料的腐蚀微观机制研究,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腐蚀性能评价“方法库”和“数据库”的建设,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。

1.基础研究
       基础研究方面,课题组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6项、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课题10项;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,其中SCI收录108篇,中文核心收录41篇。与多家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,包括牛津大学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、方塔纳腐蚀中心、瑞典皇家理工学院、卡尔加里大学、法国国家科研中心、巴黎南大学、德国开姆尼兹工业大学、东京工业大学等。

2.应用研究
       应用研究方面,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,承担国家重点单位和重要企业的委托课题70余项,合作单位包括宝武集团、华为、工程物理研究院、文昌卫星发射基地、中船重工集团、中核与中广核电集团、上海电气等。具体的工作和成果主要包括腐蚀性能评价“方法库”和“数据库”的建设。
        腐蚀性能评价“方法库”建设:系统解读、掌握与建立不锈钢标准工业评价技术46项,形成国内相对完整评价体系。实现了从经济型至高耐蚀合金的全钢种精细评价能力。服务于宝武集团等30余家国家重点企业的钢种开发、生产工艺控制、装备制造选材与制造工艺优化等。
       腐蚀性能评价“数据库”建设:设计与建立“不锈钢腐蚀”数据库,目前已积累至20000余统一可比实验数据。同时,设计与实施我国海洋体系典型海域“不锈钢腐蚀”实海长期挂片定标测量与实验室全钢种快速对标实验方法研究,用于我国海洋设施与装备的材料设计与寿命预测。

研究生培养

       课题组长期坚持“选拔重于培养、教学与科研服务国家制造业”理念。1998年以来,共培养博士生24名、硕士生37名,大部分毕业生集中就业于国家重点单位:宝钢集团焊接与腐蚀研究所、不锈钢技术中心、硅钢中心、特钢中心,理化检测中心。用户单位包括:中央办公厅、商飞、国核设备、国核运营、长征火箭、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、国网电力、华为、华晶、华力、华谊、华虹、华润、上汽、上海电气、上海置信电气、上海天马、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、比亚迪、宁德时代等,以及山特维克、宝洁、英特尔、飞利浦、普迪飞、台积电、欧普照明、康模数尔等外资与合资著名企业。部分毕业生留学深造、自主创业或就职于高校、科研机构与政府部门。


Updated on January 8, 2020